网站首页 > 人文情怀
the cultural center of ancient Jiaxing | 旧时繁华集市 | 民风民俗 | 诗词歌赋 |
 
石佛寺,民风民俗

  据清《嘉兴府志》、《嘉兴县志》载:凤桥镇古名石庞寺,市河名凤溪。原来清初该地有一砖桥叫庞家桥,附近相邻石佛寺,两地人家傍河而居,接近为一小市,因而得此名。如今成为凤桥。
 
  明代刑部尚书孙植为始祖听雪徵君建宗祠于此,是为凤桥的起源。据清《嘉兴府志》、《嘉兴县志》载:凤桥镇古名石庞寺,市河名凤溪。原来清初该地有一砖桥叫庞家桥,附近相邻石佛寺,两地人家傍河而居,接近为一小市,因而得此名。清咸丰八年(1858),里人吴家驹、徐东煌等募捐款改建成石桥,更名为凤啃桥,桥名源于《诗经》"鸾凤和鸣"句,寓意祥瑞美好,为吉祥之兆。镇以桥而得名,因此老凤桥有"先有庞家桥(一说施家桥),慢有凤喈桥"的说法。清中叶后,镇渐见兴盛,逐以凤桥这一简称知名,沿用至今。解放前为凤石镇,解放后建政为石佛乡、石隍乡,1956年与曹王乡的大部分合并为凤桥乡,1958年凤桥、新篁两乡合并成立枫桥公社,1961年分为凤桥、新篁两个公社,1984年1月撤社为枫桥乡,同年9月撤乡建镇。

  若从历史顺序来排列的话,凤桥镇东北的沈方村、白坟墩遗址,许是当地年代最古老的一处。说起沈方村,这一带草木葱郁、土墩密集、河道盘回、曲径通幽,给人的感觉可谓"村深地古"。白坟墩突兀稻田中,俨然有王者气象。

  据清祝廷锡《竹林八圩志》载,此墩原广百亩,历代蚕食,犹存六十亩。近年又蚕食了好几回,终于还剩下不足十亩的样子。村民取土过程中,出土过大量的史前文化器物,最早的可追溯至六七千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看来沈方村一带或许是嘉南最早的也是唯一目前尚存留延续下来的一处江南原始古村落。

凤桥的民风民俗
  这是目前已经消失的习俗--祭蚕神。蚕神的具体名称民间有多种说法。比较多的地方信奉马头娘,又称蚕花娘娘、蚕丝仙姑等等。其形象为一古代女子骑在马上,手捧一盘茧子(也有的为一女子戴马头披马皮手捧茧子)。清光绪《嘉兴府志》载:"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拜之。"

  石佛寺当时有众多庙宇,其中北侧就有一座蚕娘庙。凤桥种桑养蚕是较有影响的地区,养蚕收入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民间对蚕神奉祀十分隆盛。蚕农家中也设有蚕神神位,一般每年要举行祭蚕神和谢蚕神两次祭祀活动。到时凤桥一带蚕农都要到蚕娘庙中祭祀烧香叩头,以祈祷蚕茧丰收。当地有"桑叶蚌壳大,和尚寻死路"之民谣,就是说一到养蚕农忙季节,农人没有空去寺庙,而蚕娘庙的香火又直接影响着和尚的生计,难怪有"同治八年,里人募修先蚕庙斋堂之举了"。江南农家养蚕的普及和对蚕神祭祀之隆盛由此可窥一斑,此风俗一直延续至庙宇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