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情怀
the cultural center of ancient Jiaxing | 旧时繁华集市 | 民风民俗 | 诗词歌赋 |
 
石佛寺,旧时繁华集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有了各种文化的集聚,才有了不同人群的集中,才有了各式形态的经济发展。唐朝时期的长安,文人的集中地,是一个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再如现在的北京,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中心,亦是政治经济的集中地。
  但凡这些名城,都有相当便利的交通,使之四通八达,能方便与各地文化,商贸经济做交流。又如旧时的杭州,位于古运河的南端,水路交通发达,大小码头,商贾云集,成为南方重要的文化经济名城。
  大如城市,小如石佛寺。
 
石佛寺,官宦之地
  石佛寺地处嘉兴至海盐的交通要道,周边水系发达,有大大小小的桥数座,不时有官宦大户人家的船舶停靠,名噪一时,在历史上一直经济发达。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以石佛寺为核心的周围至少在清代中期已经有比较繁华的集市,称"石佛寺"。清朝政府在石佛寺设置军事性质的"石佛寺汛",民国时期成立了石佛镇,从历史来看,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围绕着石佛寺展开的。

  清代的石佛市已经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条商业街,其中有当铺、药店等,也出现了很多殷富之家,比如马家,拥有众多房产,当地谚语有"走过三江六码头,走不过马家弄蒂头",极言其庭院深深之貌,而张鸣珂、钱伯声等著名文人也都曾租住在马家。这个时期,石佛市也出现私盐买卖,因此石佛市在《重修两浙盐法志》一书中被称为"私盐出沒最为扼要"的地方。

  民国时期,石佛市升而为镇,商业更家繁荣,土地集中现象随之严重,仅冯氏一家就有田地三千多亩,在当时的嘉兴县也可以称得上是大富之家了。抗日战争时期,石佛镇被称为嘉兴县的"军政中心",而也就在这一时期,石佛镇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间,石佛镇被毁房屋141间,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冯仲卿一家被毁楼房八间,张顺祥一家被毁楼方六间、平方六间。所幸的是,冯仲卿的冯氏老宅至今还屹立在石佛寺对岸,让人感受到当年石佛镇的繁华。

  石佛寺冯氏老宅建筑群如今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行政村,原石佛寺自然村杨庙堂塘西岸、凤余公路北侧,共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自西向东并排三栋房屋组成。最西侧为一栋独立平房,此宅建造时间为清同治以前;中间一栋宅院为南北排列的两间房屋组成,两屋中轴对称,南屋为二进,北屋与南屋间隔7米,现为粮仓,层高7米余,当地人称旧为"堂屋",此宅建造时间为清同治时期;最东侧一栋宅院为三进式,前二进为两层楼房,第三进为"堂屋",东沿杨庙塘建有石码头,上有小屋两间,此宅为民国3、4年间,当地人冯仲卿建造。

  西侧两宅为江南风格的建筑,最东侧临河的三进宅院则具有徽派建筑的特点,其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料硕大,大梁及梁托等处均雕有纹饰,门罩等处亦有大幅砖雕,中院马头墙相对而立,墙面绘有清供壁画。

  冯氏老宅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在嘉兴的传统民居中尤为少见,是徽派建筑与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融合,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两地的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当时的石佛寺是一个繁华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