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藏
《嘉兴藏》,明末清初刻选的私版藏经,又名《径山藏》。发起于明嘉靖末隆庆初。到万历七年基本确定。万历十七年在山西五台山开雕,一年内共刻500多卷。因该地气侯寒冷,二十年迁到浙江余杭县的径山继续刊刻。后又分散在嘉兴、吴江、金坛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完工;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全藏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
《嘉兴藏》无论在佛教史还是版本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它的改梵夹装为方册线装,是佛藏刊印的一大改革,在形式上便于流通,便于阅览;所收内容也突破了传统佛典,收了不少地方掌故、历史故实,不少是明清之际的珍贵历史资料。另据抗战后的《嘉兴县立图书馆被劫书目》记载,嘉兴图书馆所藏的28种45册《大藏经》也被敌寇劫走。2008年,嘉兴图书馆得知台湾出版了影印的《嘉兴藏》,于是顺藤摸瓜,终于引进这套海内外著名的佛经。
《嘉兴藏》是明末清初刻印佛经最有名和最有特色的一部,它由真可(紫柏大师)在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发起刊刻,并由嘉兴楞严寺负责发行的方册《大藏经》。因为主要雕版及藏版地在余杭径山,所以也称《径山藏》。据《嘉兴市志》记载,当时刻了一两种,在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真可禅师获得了明神宗之母李太后的允许,与径山憨山禅师等正式募刻《大藏经》,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正式在五台山妙德庵开刻,终紫柏大师真可一生,他都在为《大藏经》的刊行奔波。整部《嘉兴藏》一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才由他的弟子完成了一代人的心愿,刊刻结束,历时长达129年,其刊刻时间之长,卷数之多,为历代《大藏经》之首,以后在雍正年间又进行了旧版修补和重刻。石佛寺僧人允冲也是继紫柏大师后嘉兴佛教界最早重视且贮藏《嘉兴藏》的人,他在寺内重建了藏经阁,贮藏《嘉兴藏》。
|